2023年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每日一練《廣播電視基礎知識》4月13日專為備考2023年廣播電視基礎知識考生準備,幫助考生通過每日堅持練習,逐步提升考試成績。
判斷題
1、我國大陸地區(qū)的地圖屬于公共信息,因此媒體可以出版發(fā)行地圖,但出版發(fā)行地圖后獲得的收益應當提取一部分給地圖編制部門。
答 案:錯
2、編輯若發(fā)現新聞報道求證過程有問題、證據不足,為了時效性先發(fā)稿,日后再更正。
答 案:錯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fā)展。
答 案:對
單選題
1、六訪蘭考、八下扶溝、四赴寧陵、八下輝縣、兩上紅旗渠,與新華社同事共同采寫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新聞名篇的記者是【 】。
- A:范長江
- B:范敬宜
- C:鄒韜奮
- D:穆青
答 案:D
2、新聞媒介的首要功能是()。
- A:傳播文化
- B:宣傳政策
- C:提供信息
- D:娛樂大眾
答 案:C
解 析:新聞媒介有四大功能,包括:①報道新聞,提供信息;②反映輿情,引導輿論;③傳授知識,普及教育;④提供服務,文化娛樂;⑤刊播廣告,服務經濟。其中報道新聞,提供信息是新聞媒介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和作用。
3、使用間接引語的優(yōu)點是什么?()
- A:語言更具概括性
- B:更具現場感
- C:更有趣味性
- D:能體現受訪者的鮮明立場和個性
答 案:A
多選題
1、人類社會()是新聞傳播活動發(fā)展的最基本條件。
- A:對信息的客觀需求
- B:文明程度的提高
- C: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質手段
- D:組織和動員方式所能提供的受眾群體
答 案:AC
解 析:人類的社會性的生產和社會性的生活決定了人類從事新聞活動的需要,人類社會對信息的客觀需求、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質手段是新聞傳播活動發(fā)展的最基本條件,兩者都是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制約的。生產的發(fā)展、產品的交換,使人們的聯系和交往進一步密切起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多,傳播的內容逐漸豐富充實,傳播的范圍日益擴大。
2、下列關于新聞稿件修改的說法,正確的有()。
- A:稿件修改是稿件選擇的延續(xù)
- B:稿件修改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
- C:絕對性修改和相對性修改對報紙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 D:編輯修改稿件既要“揣摩”作者心態(tài)和思路,又要面對讀者的要求
- E:校正是修改稿件的第一位工作
答 案:ABCE
3、新聞逼視與輿論監(jiān)督的主要區(qū)別在于?()
- A:報道動機上,新聞逼視主要目的是達到新聞轟動效應,輿論監(jiān)督主要目的是讓采訪對象的不軌行為得到懲處
- B:報道手段上,新聞逼視常采用長時間、大篇幅的報道手段,輿論監(jiān)督的報道量相對較少
- C:報道人員的身份定位上,新聞逼視中報道人扮演審判者、仲裁者角色,輿論監(jiān)督中報道人是客觀中立的職業(yè)新聞人
- D:報道素材的選擇上,新聞逼視有目的尋找容易激發(fā)社會情緒的素材,輿論監(jiān)督報道素材相對較為廣泛
答 案:ACD
主觀題
1、關于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總要求和主要任務的重要論述有哪些?
答 案:關于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總要求和主要任務的重要論述主要有:新聞輿論處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關系國家長治久安。要充分認識新聞宣傳工作的重大意義,要更好地發(fā)揮新聞宣傳工作在推動經濟發(fā)展、引導人們思想、培育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繼續(xù)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需要新聞宣傳工作在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營造健康向上、豐富生動的主流輿論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新聞戰(zhàn)線的同志一定要充分認識自身肩負的重大責任,保持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發(fā)揚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兢兢業(yè)業(yè)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進一步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七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項任務上來。
2、新聞報道必須忠實反映新聞事實,因此不具有傾向性。
答 案:這一觀點是錯誤的。(1)新聞報道是客觀性和傾向性的統一,二者統一于事實。
(2)事實第一性,決定了新聞報道必須是客觀的,事實的客觀性決定了新聞的客觀性;新聞報道本身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新聞報道者對事物的主觀認識必須與客觀事物相符合。實踐的客觀性決定了新聞的客觀性,新聞報道采用的是客觀報道形式。
(3)新聞傾向性指的是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反映客觀事實時的立場、態(tài)度在新聞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產生原因是:新聞是經過新聞工作者頭腦加工后反映的產物;新聞媒體作為一定階級、黨派、社會集團的輿論工具,總是要按照他們的要求,為其根本利益服務;新聞傾向性中最明顯的是政治傾向性。
3、現場報道對記者的要求是什么?進行現場報道者除了具備記者的一般素質外,還應突出具備哪些能力?
答 案:(1)較強的現場洞察能力?,F場報道中記者面對的將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復雜情況,記者必須通過觀察現場、了解現場、快速掌握情況,盡快作出判斷,及時找到合適的采訪對象或知情人,當機立斷進行采訪,迅速選擇最有新聞價值的點進行報道;(2)出色的口頭表達能力?,F場報道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記者在現場的觀察、描述、評論結合真實生動的現場音響、畫面向受眾傳達相關信息,所以記者口頭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現場報道的質量的好壞;(3)良好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F場報道中記者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末知和隨時發(fā)生意想不到變化的新聞現場,記者需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隨時應對。良好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一方面是要更好地調動情緒,把握現場氣氛,另一方面是要保持敏銳的現場應變能力,既充分發(fā)掘隨時出現的新聞價值點,又能揚長避短、化險為夷,妥善回避不利于報道的突發(fā)問題;(4)過硬的新聞業(yè)務能力?,F場報道的特點要求記者應具備采、編、播合一的素質,在現場能看得透,寫得精,說得出。具體而言,要學習、掌握基本原理和應用性知識,還包括音像的采錄、編輯、制作,器材的選擇、使用、保養(yǎng),音像數據的搜集、利用、保存,以及如何在各種新聞體裁和新聞節(jié)目中恰當運用有音像材料等知識和技能;(5)優(yōu)秀的團隊合作能力。廣播電視現場報道是一項團體協作的工作,記者應樹立群體觀念,做好自己崗位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和其他工作人員緊密協作。這需要記者對現場報道的整個工作流程、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都有相應的了解,作到知己知彼的同時將自己的工作主動放到整個報道工作的大背景下,保持內容、風格、時機的整體一致性。
論述題
1、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否可以協調,結合最近幾年的廣播電視現象,論述如何協調兩者的關系。
答 案:隨著市場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新聞傳媒在全社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出現空前高漲,隨著公眾認識和觀念的不斷提升,新聞傳媒的后續(xù)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對此,必須認真分析新聞傳媒行業(yè)生存、繁榮和發(fā)展的緊密關系,以更好地服務社會發(fā)展,實現對于公眾價值觀念的影響和引導,發(fā)揮媒體宣傳作用,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進一步促進新聞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可以協調,兩者的協調可從以下幾點開展:(1)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性質決定的,強調和突出社會效益,為革命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服務。
(2)社會效益優(yōu)先,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三貼近,從而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fā)展要求。
(3)社會效益優(yōu)先,實現兩個效益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貫主張。
(4)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屬于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滿足人民需要。精神和物質可以相互轉化。
(5)提高經濟效益是新聞媒體自身發(fā)展和壯大的客觀需要。要遵循新聞媒體的內在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重視經濟規(guī)律,改善和加強經營工作。
(6)科學處理兩個效益的矛盾。以湖南電視臺為例,近年來,湖南衛(wèi)視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堅守黨媒屬性,做到“黨媒姓黨,絕對忠誠”,新近推出的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特別節(jié)目《青春在大地》對藝術地詮釋重大主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對電視節(jié)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到“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進行了成功實踐。《青春在大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三小”映襯“三大”,在節(jié)目的人物定位、敘事結構、表現手法上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是一部叫好又叫座,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匠心之作。
2、如何治理當前存在的新聞失實現象。
答 案:“真實性作為新聞的基本屬性,是由新聞自身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是廣大受眾的要求,也是報紙、電臺、電視、網絡、通訊社等媒體取信于民的生命所系?!倍W絡虛假新聞的增多擾亂了新聞秩序,使得大眾失去了對媒體原有的尊重和信任,對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十分不利。因此抵制虛假報道,從根本上杜絕網絡虛假新聞的滋生蔓延,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tài)已成為促進新媒體健康發(fā)展的當務之急。在這方面主流媒體要勇于肩負使命,率先垂范,成為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的中流舐柱。(1)黨報等主流媒體主辦的新媒體要設立并強化“新聞把關者”角色,對未經核實的網絡新聞不“背書”,不轉載。新媒體也要像傳統紙媒一樣設立編輯部或總編室,抽調精兵強將充當“新聞把關者”角色,加強對新聞的編輯審核。在轉載、引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新聞時,應加強實地核查與證明,決不能簡單地復制粘貼。如距離太遠無法派出記者實地采訪,至少應同當地宣傳部門聯系,通過電話等采訪相關當事人或事件目擊者,核實新聞事件是否存在,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等新聞要素是否真實。如發(fā)現相關新聞虛假,則應及時出面澄清,使虛假新聞無法進一步傳播和蔓延,將不良社會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
(2)要把黨管媒體的原則貫徹到新媒體領域,規(guī)范新媒體經營與新聞傳播之間的關系。有人說,現在是資本為王的資本媒體、商業(yè)媒體時代,也是“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再提出黨管媒體意義不大;還有人說,堅持黨管媒體,主要是針對黨和政府主辦的重點媒體而言,對其他媒體并不適用。我們認為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一直以來,新媒體出現了較多的虛假新聞,同某些新媒體把盈利放在第一位,把媒體的社會責任放在第二位的經營方針是分不開的。筆者認為,在堅持黨管媒體、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上,新媒體沒有例外。就新媒體而言,不僅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
把黨管媒體的原則貫徹到新媒體領域,最好的辦法就是依法治“網”,即通過政策法規(guī)的完善和執(zhí)行,加強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依法治理網絡空間。有關部門應抓緊實施對互聯網的立法管理,對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進行造假、傳謠和轉發(fā)虛假新聞者進行嚴肅處理和處罰?!耙獕簩嵒ヂ摼W企業(yè)的主體責任,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臺。”要通過依法治“網”,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清朗起來,為真實新聞的傳播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3)在新媒體時代,仍要強調腳底板下出新聞。對于媒體從業(yè)人員,要堅持去一線、走基層,靠腳力、眼力、筆力寫出真實精彩的新聞。應該指出,互聯網對獲取新聞線索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本身就是大眾媒介,各門戶網站的新聞報道可以成為線索的來源;另一方面,網上論壇、博客發(fā)布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是鮮活的新聞素材。”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互聯網獲取信息的便捷快速也讓不少媒體人開始變懶了,習慣從網上復制、粘貼,稍加編輯,甚至原封不動在自家的媒體上發(fā)布。由于信息量的增長,記者在篩選、編輯新聞時隨意性加大,往往導致把材料中不嚴謹不科學的內容也原封不動地掛到網上,為虛假新聞的產生與迅速擴散埋下了隱患。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從業(yè)人員,更要深入一線采訪,獲取第一手新聞素材,這樣才能避免以訛傳訛地傳播虛假新聞。
3、請談談新聞工作者三貼近和三深入的關系。
答 案:(1)“三貼近”原則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新聞宣傳要堅持“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三貼近”入手,加強和改進新聞工作,提高輿論引導水平,這是新聞宣傳工作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新聞工作者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
“三貼近”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貼近實際,就是堅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把回答和解決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作為中心任務,使宣傳思想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關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使宣傳思想工作充滿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貼近群眾,就是深深扎根群眾,把握群眾脈搏,了解群眾愿望,說群眾想說的話、想聽的話,使宣傳思想工作可親可信、深入人心。
(2)“三深入”原則
“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的一個基本觀點。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文藝是為“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拔覀兊奈乃嚬ぷ髡咭欢ㄒ瓿蛇@個任務,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一定要在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斗爭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學習社會的過程中,逐漸地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面來,移到無產階級這方面來”。毛澤東強調,人類的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澤東號召,“中國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
(3)“三貼近”和“三深入”的關系
目前,新聞戰(zhàn)線推行的“三深入”活動,實際就是踐行“三貼近”的具體表現,是新聞工作者通過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接地氣、長靈氣、出生氣的一個過程,也是記者感受時代脈動、吮吸生活醇香、傾聽群眾心聲的極佳途徑。
“三貼近”的內容十分豐富,其本質和核心就是密切聯系群眾?!叭N近”的實際就是根基,生活就是源泉,群眾就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才能推進“三貼近”的發(fā)展,求得“三深入”的實效。實踐“三貼近”的關鍵在于“三深入”,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以“三深入”推動“三貼近”,以“三深入”求得“三貼近”。